从田间到粮仓,广袤的大地跃动着丰收的旋律。作为“粮食的粮食”,肥料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50%。每一粒饱满的果实、每一片丰茂的作物,背后都藏着创新肥料精准补给的力量。

在新洋丰以“创新肥”夯实中国“丰收田”的征途上,有一群心怀热爱、坚守担当的奋斗者。他们是田野间的“赋能者”,扎根家乡沃土,用专业知识激活土地潜能,让农田孕育丰产希望;他们也是生产线的“守护者”,紧盯每一组仪表、每一道工序,为农资安全筑牢铜墙铁壁;他们还是科研岗的“攻坚者”,深耕技术前沿,破解创新难题,让“创新肥”的硬核力量持续滋养千里沃土,夯实中国粮仓。
开赛尔江·艾斯开尔:
扎根乡间田野以专业赢得信任
夏末初秋,在新疆巴楚县的果园里,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。新洋丰南疆分公司巴楚和田小组业务员开赛尔江·艾斯开尔正为农户提供施肥指导。2022年,这位新疆土生土长的小伙子,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,选择回到家乡,扎根田野,用所学知识助力当地农业发展。

进入新洋丰的第一年,他几乎跑遍了巴楚县的各个村。每到一处,他都蹲在田埂上与农户唠家常、看庄稼。在与农户交流过程中,他不仅对农作物种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,也发现了家乡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——不少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,有些地块pH值达8.6,碱性过高;同时,传统种植模式效率低,亟需新的理念、技术和产品来改变现状。这让他坚定了想法:留在老家,用熟悉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帮助家乡人。
然而,新型肥料的推广之路并不顺利。当他向一位农户推荐新型肥料产品,大爷直言:“我不用肥料,还是羊粪好。”开赛尔江发现,老辈人靠经验种地,对新技术、新产品接受度不高,也很难信任业务员。

“要改变他们的观念,必须用事实说话。”开赛尔江在村里建起了示范田。他亲自选种、施肥、管理,让农户直观看到新方法种出的作物长势;提供专业性建议,帮农户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难题;组织农户去工厂参观,详细介绍不同肥料的区别,比如有机肥与控释肥的差异,以及控释肥保水保肥的作用,还有中微量元素对改善作物品质的帮助。

在开赛尔江的指导帮助下,农户渐渐打消了顾虑,用专业施肥技术种植的苹果又甜又脆。如今,毕业三年的开赛尔江依然每天早出晚归,奔波在田间地头。他说:“我是农民的儿子,这片土地养育了我。只要家乡人还需要我,我就会一直在这里,用所学知识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。”
董尚军:
三十年守护 做化工生产的“眼睛卫士”
“晚上爬高塔,要上得去,也要下得来;白天修仪表,要拆得开,还要装得拢。”这是新洋丰新合成氨厂仪表车间主任董尚军的工作日常。在新合成氨厂,仪表用于实时监控合成氨生产中温度、压力、流量、液位、成分等关键工艺指标,捕捉关键数据,为生产调控提供依据。用董尚军的话来说,“仪表是生产的‘眼睛’,‘眼睛’看不见,生产就要停。”

而仪表工们,就是这群“眼睛”的守护者,用日复一日的坚守,保障着企业生产的稳定运行。新洋丰新合成氨厂共有15000个仪表点,按照要求,这些仪表点必须每天巡检。为了高效、准确地完成巡检任务,董尚军总结出了一套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步工作法。

在巡检过程中,仪表工通过“望”观察仪表的外观、指示灯状态等是否正常;通过“闻”辨别仪表及周边是否有异常气味,如烧焦味等;通过“问”向岗位操作人员了解仪表的运行情况;通过“切”触摸仪表外壳感受温度是否正常、检查接头等部件是否松动。这套工作法成为了仪表工们快速判断仪表状态的“利器”。

这背后,是董尚军从青涩新人到技术骨干的成长轨迹。1993 年,大学一毕业就进了厂的董尚军成为一名仪表工。“那时候手脚比较笨拙,还容易紧张,但我就有一股韧劲,爱学习。”凭借着这股韧劲,他逐渐成长为仪表班班长。仪表检修重复、枯燥,三十年时光里,一批批年轻人有留下的,也有离开的。董尚军也曾有过动摇的时候,但每当面临抉择,他心里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:“这个事总得有人干。”
如今,那些留下来的年轻人已经能够独当一面,董尚军的徒弟也有了自己的徒弟。“作为老师傅,我要教给他们的不仅是技术,还有坚持和责任。”在年复一年的经验积累中,这位老师傅也拥有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底气,“心里特别踏实”。

“回头看这三十年,日子叠日子,简单重复,但我一步都没放松过。这些大大小小的仪表,我守了他们三十年,接下来的日子就要靠这些年轻人,这大概就是传承的意义。”董尚军的坚守,不仅守护了生产安全,更传承了新洋丰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
叶坤国:
以执着为灯 照亮肥料研发之路
“大家过来看,成功了!”,在新洋丰研发实验室里,叶坤国拿着刚研发出的新型肥料,兴奋地向同事们展示,“表面没有毛刺,颗粒均匀,成品率很高啊!”。这一刻的喜悦,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探索。

叶坤国是新洋丰新型肥料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副所长,主要负责从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角度研发新型肥料。在同事眼中,他是“技术百科全书”——无论是土壤检测、作物营养,还是生产工艺难题,他都能给出专业解答。但叶坤国知道,产品研发是个慢功夫。

“即使读了很多文献,做了大量试验,也可能依然没有结果,我们只有慢慢磨。”他说,最快的研发项目用了8个月,最慢的则用了整整8年。为了了解农业一线需求,他经常跟着销售团队下田,观察作物生长情况,和农户交流施肥习惯。“作物如何生长?土壤真正需要什么?农民怎样施肥?这些问题藏在田野里,也藏在农户的经验里。”叶坤国说。

叶坤国把农户的施肥习惯、土壤的真实需求都记在心里,这些从田野里找到的答案,成了叶坤国团队破解研发难题的钥匙。“以问题为导向”的研发思路,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。2015年,叶坤国带领团队解决高塔控失肥吸潮过快而不能种肥同播的问题,助力公司当年销售高塔控失肥11.6万吨;2023年解决用于滴灌的高塔硝硫基清液型颗粒水溶肥“清液型和防结块”不能兼容的行业难题,在国内行业中显著提高了新洋丰新型肥料技术含金量,创造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
“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实验室,而在于能否走向田野,转化成农民手上沉甸甸的收获。”叶坤国始终坚信这一点。如今,他依然在研发路上不断探索,成为新洋丰二次加工肥工艺百人计划培训导师,并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,为新洋丰的创新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贡献着自己的智慧。
从田野到生产车间,再到研发实验室,三位洋丰人的故事,展现了新洋丰对土地的热爱、对岗位的坚守、对创新的追求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农人的责任与担当。在新洋丰的发展蓝图中,还有更多这样的奋斗者,他们将继续扎根岗位,为农业发展、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